首页 币圈新闻 DeriProtocolCEO浅谈如何在DeFi技术潮流中顺势而为

DeriProtocolCEO浅谈如何在DeFi技术潮流中顺势而为

—–从DMM到AMM:从交易范式变迁看DeFi的技术潮流和价值观取向

如果说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的标准模式的话,那么市场上进行的最基本动作——交易——在整个现代经济中的角色和意义就类似于血液循环之于人体。随着技术的发展,交易行为的高端部分——金融交易——已经发展出一套极为高效的体系。在这套体系当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就是如何为交易提供流动性。

在传统金融市场(也就是币圈俗称的“古典金融”)中的交易所里面,典型的流动性提供者是DMM,即designated market-maker,指定做市商。一般都是高频交易机构与交易所合作,被交易所指定为DMM,获得在交易所做市的资质。与这个资质相关是各种特权,例如:费用优势(手续费返佣,可能最终导致平均交易成本为负),信息优势(可能只有做市商才能看到更深度的订单簿),技术优势(由交易所提供的co-location,导致做市商拥有比普通交易者更快的接入速度)。

某种程度上,DMM跟交易所是一种伙伴关系,交易所通过给特定的DMM一些特权,以交换DMM在交易所提供做市服务。在古典金融的这种做市体系里面,由于DMM的这些费用、信息、技术优势,使得普通交易者实际上很难在做市类型的交易上跟他们竞争。所以古典金融的做市商业务实际是一项高度垄断的业务。例如,整个美国金融市场上,绝大部分交易所的做市业务都被几家顶级高频做市商垄断,他们拥有一流的高频交易做市技术,跟交易所有着良好的关系,基于这些条件建立起了极高的行业壁垒。由于高频做市业务极其稳定的赚钱能力,这些做市商的做市业务几乎是像印钞机一样为公司创造利润。

因此,在古典金融,做市商是一群金融贵族:从事这项业务既有技术门槛,也有身份门槛。

近些年崛起的数字货币交易领域开始出现一些不一样的做法。以数字货币领域代表性的交易所BitMEX为例,BitMEX的交易制度是将任何一项成交的两方区分为maker和taker,maker就是挂单被动成交的一方,taker就是吃单主动成交的一方。在这一笔成交当中,实际上是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流动性,maker和taker的命名就是这么来的。BitMEX的典型费率制度是maker的交易手续费是负的,以其最大交易量的XBTUSD合约为例,taker支付万分之7.5的手续费,而maker手续费为负万2.5(即maker拿到万分之2.5的返佣)。换句话说,每笔交易当中交易所将从taker一边收到的万分之7.5的手续费中的2.5个点分给maker。当然,除了这种maker/taker手续费规则之外,BitMEX在信息和技术上也非常开放。首先,任何人都可以拿到完整的订单簿。其次,BitMEX的在AWS上的服务器节点是公开的(位于AWS都柏林的云服务器eu-west-1c节点),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做市程序部署到跟BitMEX使用同一个AWS节点。所有的这些规则意味着:之前在古典金融仅供DMM享受的种种特权被完全放开: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参与BitMEX的做市交易,在跟BitMEX同一个AWS节点上部署自己的交易程序,基于整个订单簿的信息挂单,然后享受手续费返佣。当然,做市商仍然是一件具有极高技术含量的交易行为,并非每个人都有这种技术。但BitMEX的规则设计使得那些一旦拥有了这些技术的人即可参与做市,并不需要像古典金融的DMM那样获取在交易所的特殊资质。

上述可总结为在数字货币交易领域,像古典金融的DMM那种身份门槛开始被打破,做市业务在一些主流交易所只有技术门槛,没有身份门槛。

当数字货币发展到近一两年崛起的DeFi领域,我们又看到一些更新的玩法。DeFi领域在交易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是Uniswap。Uniswap抛弃了基于订单簿的交易范式,采用基于流动性池的AMM交易范式。关于AMM交易范式及其与订单簿交易范式的比较,网上有大量讨论,此处不赘述。本文关注的焦点在于AMM交易范式里面的“做市商”,也就是流动性提供者,变成了LP(Liquidity Provider)。在AMM范式里面当LP是一件没有任何门槛的事情:既没有身份门槛,也(几乎)没有技术门槛。任何一个人,只要掌握了DeFi领域的基本操作,就可以把自己的资金提供到流动性池参与AMM的“做市”。

总结一下:“做市商”这项以前属于的金融精英的专属活动,在古典金融需要既有身份又有技术,在加密世界的CeFi交易所不需要有身份但需要有技术,到了DeFi世界,既不需要身份也不需要技术。

这种范式变迁的背后,其实是整个加密货币浪潮底层的平民化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整个加密货币运动是这一个时代的浪潮。任何一个时代浪潮都植根于一种价值观,而包含在加密货币运动的底层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平民化,或者叫去精英化。加密货币世界的这种价值观反映在整个运动的方方面面,本文所讨论的交易范式变迁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以上的讨论比较形而上,可能并不是每个普通DeFi参与者都关心这种“上价值”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对于普通DeFi参与人群有什么参考意义吗?有的!

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所做的事情必须符合这个领域的潮流和价值观取向,逆时代潮流的事情很难成功。这就是雷军所说的“顺势而为”。那么基于上面的价值观讨论,什么样的事情才是DeFi领域“顺势而为”呢?就是像Uniswap这样基于流动性池组织DeFi活动——让每一个人都能无门槛参与——才是属于DeFi的范式。任何普通人无法零门槛参与核心环节(通常是提供流动性)的DeFi项目都很难成功。典型的比如仍然抱着订单簿不放的DeFi交易项目(包括币币交易和衍生品交易)。这些项目没有理解像Uniswap这种流动性池交易范式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以太坊性能低下的一种无奈的妥协选择。实际上流动性池交易范式代表了DeFi的技术潮流和价值观取向。流动性池在两个特性上让其成为DeFi的主要组织形式:第一是普通用户的无门槛参与,第二是与其它DeFi项目的交互性和可组合性。这个两个特性对于基于订单簿的交易类DeFi项目都是缺失的。总结一下:是否基于流动性池来组织其金融行为是一个DeFi项目是否符合DeFi技术潮流和价值观取向的重要判定标准,因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DeFi项目的成败。

毕竟,一个项目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关于作者: szhbsd

热门文章